香港人的飲食文化和茶分不開-無論是粵式茶樓的一盅兩件,潮州菜的功夫茶,英式下午的afternoon tea,就連最代表香港文化的茶餐廳,客人坐下後伙計奉上的第一件東西,通常都是清茶一杯.但正如茶餐廳的茶通常淪為洗餐具的大配角,香港人-尤其是年輕點的一代-對茶這一種源自中國的偉大飲品總是不太重視.
也許是茶在很多人心目中只是一種茶樓會喝到的苦澀黑水,又或是茶餐廳會加冰加檸檬的飲料;雖然在不少餐廳的set menu總是以'coffee or tea'為結尾,但兩種飲品在香港的地位,又似乎並不是這麼平等.
直至茶家,teakha,在太平山街出現.
太平山街有兩間非常了不起的coffee shop,但這天過來太平山街的目的並不是咖啡,而是一杯茶.
茶家位於太平山街和西街交界,門面不甚搶眼.店子頗細小,狹長的茶吧和廚房前是大概十個位置.餐單上的只有幾款不同的茶,週末供應的手沖咖啡,蛋糕和三文治.本來在店外斜坡上的座位坐下,後來店內的客人離開挪出空間,就進了店內坐,起碼不用和地心吸力作對!
下午想吃得簡單點.就點了情人節限定的dense chocolate cake,和每天不同的蛋糕set,今天的是homemade raspberry flan.飲品則要了印度的masala chai tea和Roselle tea.
三人在小小的廚房忙碌著,不一回就在重重蒸氣中準備好兩杯熱茶.
不同的茶配以不同的茶具,洛神花茶的是小小的單柄陶器茶壺,和像是喝燒酒用的小圓杯,簡單而精緻.緩緩把鮮紅色的花茶倒出,散發天然清新的花香,普通的人工酸味不能相比.仍然怕太酸可以加進點蜜糖,令茶身更圓潤甜美-少許已經足夠,太多反而蓋過洛神花的清香,令茶味變得妖艷到不行.
要用香料和牛奶煲滾而成的印度masala chai,在香港並不是很多地方可以喝到正宗的味道.
至今依然難忘,去年在印度一間孤兒院的草地上,院方熱情招待我們所喝的那一杯.記得看著黃昏的夕陽,和身旁快樂活潑的印度小孩,那一杯在寒風中喝的熱masala茶,令人甜在心暖在心-甜,不只是因為他們用糖很慷慨,暖也不是因水很滾熱,而是他們雖語言不通,物質不豐盛,依然熱情招待我們的那份真誠.之後喝過的云云香料茶,沒一杯比得上.
這天喝到的Masala Chai Tea,終於令我重拾當天喝到的那種感動-淺楬色的茶身和奶茶很接近,喝下去先是暖牛奶的酥甜,奶脂飽滿,感覺很舒服;喝到尾散發朕朕香料味,比預期中的輕怡,稍嫌被性本溫和的奶茶蓋過了,就像一個滿嘴英語的在美印裔第二代,本來散發的亞州異國風情被馴服掉,沒有本來的鋼烈冶豔-下次,要再重香料一點的更合口味.
但再香港喝過的當中,已經是最接近在印度喝過的味道,令人回想起在異地的種種.
單喝茶覺得單調,甜餅正好起著調和的作用-但和不少茶室不同,這裡茶是主角,餅和三文治只是配角,所以食物選擇少是絕對合理的.
這裡賣弄的並非華麗的賣相,感覺卻像是媽媽在家製作的下午茶點,簡樸而親切.從圓撻切下一角的homemade raspberry flan,底下藏著紅桑子餡,甜中帶酸的果香平衡了撻面的牛油酥膩,毫不矯揉造作的味道,就連最不嗜甜的人也會為之瘋狂.
比果撻更平實的還有那情人節限定的dense chocolate cake,從一大log濕蛋糕切下的一片兀兀突突的,配以一小團忌廉芝士和紅桑子,賣相可說是零分,甚至令我想起那些年讀過的地理課,在凍土之上的那一層叫做-peat,像是爛土的那一層黑泥.輕輕一切就會散開的質感,稍嫌太鬆散,味道卻踏實得很-濃郁的朱古力香氣在口中迸發,苦甜適中,絲毫不膩-直至中芯比較濕潤濃杰的位置,配合著雪白的忌廉芝士,那放肆的奶脂香配合著朱古力味,感覺更覺滿足.嫌太膩?酸咪咪的紅桑子就是最佳的調和劑,令這本來已不甚甜膩的蛋糕更易入口,轉眼間就已要不捨地吃最後一口.
週末的下午客人不少,令這小茶室頓時忙碌起來.話雖如此,但坐在這裝潢簡樸的小室內,身旁雖然進出不斷,感覺仍然怡然自得-是因為店內簡樸的裝修,店外寂靜的內街,還是面前那溫熱的茶品,令時針彷彿停止向前,生活感覺不再迫人?C'est la vie,such a life,所謂的理想生活,也不過如此吧.
現實是殘酷的,工作學業的壓力令人窒息.但至少當工作到頭昏腦脹之時,在上環的一角,還有這漂著茶香的小室給人喘息,轉動著手中的茶杯幻想著,要是生活能夠常常如此輕鬆自在,該是多好.
Teakha 茶。家
上環太平山街18號B鋪
http://www.teakha.com
---
也請Like一下彭彭聲的Facebook Page,以及關注彭彭聲的微博!
也許是茶在很多人心目中只是一種茶樓會喝到的苦澀黑水,又或是茶餐廳會加冰加檸檬的飲料;雖然在不少餐廳的set menu總是以'coffee or tea'為結尾,但兩種飲品在香港的地位,又似乎並不是這麼平等.
直至茶家,teakha,在太平山街出現.
太平山街有兩間非常了不起的coffee shop,但這天過來太平山街的目的並不是咖啡,而是一杯茶.
下午想吃得簡單點.就點了情人節限定的dense chocolate cake,和每天不同的蛋糕set,今天的是homemade raspberry flan.飲品則要了印度的masala chai tea和Roselle tea.
三人在小小的廚房忙碌著,不一回就在重重蒸氣中準備好兩杯熱茶.
不同的茶配以不同的茶具,洛神花茶的是小小的單柄陶器茶壺,和像是喝燒酒用的小圓杯,簡單而精緻.緩緩把鮮紅色的花茶倒出,散發天然清新的花香,普通的人工酸味不能相比.仍然怕太酸可以加進點蜜糖,令茶身更圓潤甜美-少許已經足夠,太多反而蓋過洛神花的清香,令茶味變得妖艷到不行.
要用香料和牛奶煲滾而成的印度masala chai,在香港並不是很多地方可以喝到正宗的味道.
至今依然難忘,去年在印度一間孤兒院的草地上,院方熱情招待我們所喝的那一杯.記得看著黃昏的夕陽,和身旁快樂活潑的印度小孩,那一杯在寒風中喝的熱masala茶,令人甜在心暖在心-甜,不只是因為他們用糖很慷慨,暖也不是因水很滾熱,而是他們雖語言不通,物質不豐盛,依然熱情招待我們的那份真誠.之後喝過的云云香料茶,沒一杯比得上.
這天喝到的Masala Chai Tea,終於令我重拾當天喝到的那種感動-淺楬色的茶身和奶茶很接近,喝下去先是暖牛奶的酥甜,奶脂飽滿,感覺很舒服;喝到尾散發朕朕香料味,比預期中的輕怡,稍嫌被性本溫和的奶茶蓋過了,就像一個滿嘴英語的在美印裔第二代,本來散發的亞州異國風情被馴服掉,沒有本來的鋼烈冶豔-下次,要再重香料一點的更合口味.
但再香港喝過的當中,已經是最接近在印度喝過的味道,令人回想起在異地的種種.
單喝茶覺得單調,甜餅正好起著調和的作用-但和不少茶室不同,這裡茶是主角,餅和三文治只是配角,所以食物選擇少是絕對合理的.
這裡賣弄的並非華麗的賣相,感覺卻像是媽媽在家製作的下午茶點,簡樸而親切.從圓撻切下一角的homemade raspberry flan,底下藏著紅桑子餡,甜中帶酸的果香平衡了撻面的牛油酥膩,毫不矯揉造作的味道,就連最不嗜甜的人也會為之瘋狂.
比果撻更平實的還有那情人節限定的dense chocolate cake,從一大log濕蛋糕切下的一片兀兀突突的,配以一小團忌廉芝士和紅桑子,賣相可說是零分,甚至令我想起那些年讀過的地理課,在凍土之上的那一層叫做-peat,像是爛土的那一層黑泥.輕輕一切就會散開的質感,稍嫌太鬆散,味道卻踏實得很-濃郁的朱古力香氣在口中迸發,苦甜適中,絲毫不膩-直至中芯比較濕潤濃杰的位置,配合著雪白的忌廉芝士,那放肆的奶脂香配合著朱古力味,感覺更覺滿足.嫌太膩?酸咪咪的紅桑子就是最佳的調和劑,令這本來已不甚甜膩的蛋糕更易入口,轉眼間就已要不捨地吃最後一口.
週末的下午客人不少,令這小茶室頓時忙碌起來.話雖如此,但坐在這裝潢簡樸的小室內,身旁雖然進出不斷,感覺仍然怡然自得-是因為店內簡樸的裝修,店外寂靜的內街,還是面前那溫熱的茶品,令時針彷彿停止向前,生活感覺不再迫人?C'est la vie,such a life,所謂的理想生活,也不過如此吧.
現實是殘酷的,工作學業的壓力令人窒息.但至少當工作到頭昏腦脹之時,在上環的一角,還有這漂著茶香的小室給人喘息,轉動著手中的茶杯幻想著,要是生活能夠常常如此輕鬆自在,該是多好.
Teakha 茶。家
上環太平山街18號B鋪
http://www.teakha.com
---
也請Like一下彭彭聲的Facebook Page,以及關注彭彭聲的微博!
私は高いあなたのブログの質の高さに感銘を受けました。良い仕事を維持し、多くのコンテンツを追加し、defently結果が表示されます。良い仕事!
ReplyDel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