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第一次踏足茶。家這個地方,是在一個半寒不暖的下午.步過寂靜的太平山街,終於在西街和橫街的交界處發現其碧綠芳蹤.但店內空無一人,雖然燈光亮著,茶壺滾著,但空著的小店確實令人感到不安,所以我很快就離開了.
第二次再來,終於嘗到了.細緻的茶和餅當然令人留下深刻印象,但更令我念念不忘的,卻是那舒適得像家的適閒茶室.單是坐在那裡,喝一口由店主Nana親手泡的溫茶,已能令人忘憂.
所以,在那一個下課後的下午,有點累又感到有壓力的我居然不想回家,反而想先去上環這間小茶室吃點小點,喝杯好茶,容許自己放縱一個下午.
踏進小茶室,幸好也未算滿座.這天想嘗試新東西,就點了祁門紅茶配紅棗蜜糖,再加一小件雖不似scone,卻被冠以其名的ginger scone.
紅茶以高身陶瓷杯盛載,杯下是富中國色彩的藍白瓷花杯毡.茶身渾厚圓滑,添加了的蜜糖令茶身更滑潤,配合著補氣滋潤的紅棗,這茶在乍暖還寒的季節交接期喝,是格外的適合.籠罩著它們的濃郁東方味道,卻未令這杯茶和其後送上的英式鬆餅感覺不搭.
其實飲茶文化源自中國,英式上流社會喝茶不過是因當時茶葉昂貴,所以以此為身分地位象徵,後來發展出邊喝茶邊吃茶點的下午茶文化,說穿了還不是因著一種中國的外銷品而起.所以今天以中式茶伴鬆餅,非但不是不夾,反而是回歸基本步,向第一個喝中國茶的外國人,和出產茶葉的中國,致敬.
我們始終不是外國人,很少會有媽媽的home-made scone吃,會吃到的場合大多是在酒店afternoon tea.也許是它的外貌不漂亮,吃得太多會太飽,通常都不大受食客的青睞:比方說,下午茶中吃剩最多的,往往是那幾件鬆餅.很多人不會發現要弄一件好的鬆餅,其實很難.我就未曾在香港任何地方吃過滿意的鬆餅,直至今天.
小小的一件鬆餅,店主會先放進焗爐徹底番熱直至乾身,之後才送給客人,更打破了鬆餅要拌以jam和cream的cream-cake食法-也好,可以更心無旁騖的欣賞面前這件小小的,不顯眼的鬆餅.輕輕切開,鬆餅的濕潤度剛好,略厚的外層香脆富牛油酥香,中心卻是濕得來不黏口,乾得來未層碎成一塊-即是剛剛好-的質感.入口帶點像蛋糕的蛋香甜,間中咬到一兩粗條的薑絲,為溫和的鬆餅味加入一陣醒神的辛辣,也同時豐富了口感,非常對我愛辣薑的口味,真的非常不錯.當不捨的吃下最後一小角放涼了卻依然香脆得足以令不少酒店餅點師傅汗顏的鬆餅後,我才驚覺:原來甚麼都不下的鬆餅,其原味可以如此美妙.
碰巧有一'食家'也在今期的飲食週刊大贊這裡的鬆餅是全港第一,雖然一向不算太buy她的’全世界最好/差/抵食推薦,但在鬆餅這一點,我可是相當認同她的說法的.
鬆餅好吃自然受客人歡迎,當一批賣光後,店主就會在小廚房焗製新一批補充.不過口味和之前的未必一樣,像我那天吃到的ginger scone,賣光後就被新鮮的無花果鬆餅替代了.所以會吃到甚麼口味?要看店主feel like baking甚麼了.
聽到店主說有綠茶芝士蛋糕快將要出爐,就點了一件.蛋糕沒有華麗的賣相,充滿有home baking的親切味道.那蛋糕可能因太快從焗爐拿出而'set'得不久,所以還帶點濕潤,中芯還呈性感的流心狀,好漂亮!味道更是充滿驚喜:鮮綠色的蛋糕充滿抹茶的香氣,沉實內斂而不會過甜,充滿回甘;忌廉芝士打發得鬆化極,輕輕的甜膩味從抹茶香當中滲出,卻未有蓋過抹茶的淡麗.最喜歡那牛油餅碎底-口感酥脆,凸顯了糕身的鬆軟,牛油酥香也是恰到好處,個人非常喜歡.
聽店主說這蛋糕採用了來自京都的高級抹茶粉,茶香才會如此濃郁不化.單是這點對蛋糕材料的重視和要求,已勝過不少餅店.如果說scone是全港最佳,那這一角小小的抹茶芝士蛋糕,肯定也會是全港最美味,最濃郁,最有心絲的芝士蛋糕.
實在太喜歡這地方,所以第二天的週末又晃了過來.
不過也許是茶室最近嚗光率高了,也因為受食家大力推薦,週末的茶室居然是全院滿座!不停湧進的客潮令小廚房難以消化,所以店內外不是坐滿了人,就是站滿了在拍照,等候點茶的客人.眼前那插針不入的盛況固然令人高興,我也樂於看見喜歡的地方受港人歡迎,但看見本來悠閒的地方突變得水泄不通,我更懷念第一二次那恬靜的茶室-喝茶,並不只在那杯茶本身,更在於四周的氣氛.任你那杯茶如何甘甜,要是四周都站滿了人客,要和隔壁的客人肘碰肘的坐著,始終不是味道,也失卻了喝茶本來的慢活感.
茶就像是一本好書,都需要時間細嚼品味.速讀速飲不是不行,但現實生活已經夠逼人了,為甚麼連週末,也要逼得自己太緊?這樣喝的茶吃的餅,除非你的想像力真的如此豐富,否則怎樣也和’悠閒’兩字沾不上邊.
還是喜歡在平日下午過來,享受茶室的恬靜-沒有死線趕逼,沒有時間限制,放鬆繃緊的四肢,讓生活的煩悶伴隨那熱茶中的漩渦,攪動,迴旋,最終消失不見.
Teakha 茶。家
上環太平山街18號B鋪
http://www.teakha.com
---
也請Like一下彭彭聲的Facebook Page,以及關注彭彭聲的微博!
第二次再來,終於嘗到了.細緻的茶和餅當然令人留下深刻印象,但更令我念念不忘的,卻是那舒適得像家的適閒茶室.單是坐在那裡,喝一口由店主Nana親手泡的溫茶,已能令人忘憂.
所以,在那一個下課後的下午,有點累又感到有壓力的我居然不想回家,反而想先去上環這間小茶室吃點小點,喝杯好茶,容許自己放縱一個下午.
踏進小茶室,幸好也未算滿座.這天想嘗試新東西,就點了祁門紅茶配紅棗蜜糖,再加一小件雖不似scone,卻被冠以其名的ginger scone.
紅茶以高身陶瓷杯盛載,杯下是富中國色彩的藍白瓷花杯毡.茶身渾厚圓滑,添加了的蜜糖令茶身更滑潤,配合著補氣滋潤的紅棗,這茶在乍暖還寒的季節交接期喝,是格外的適合.籠罩著它們的濃郁東方味道,卻未令這杯茶和其後送上的英式鬆餅感覺不搭.
其實飲茶文化源自中國,英式上流社會喝茶不過是因當時茶葉昂貴,所以以此為身分地位象徵,後來發展出邊喝茶邊吃茶點的下午茶文化,說穿了還不是因著一種中國的外銷品而起.所以今天以中式茶伴鬆餅,非但不是不夾,反而是回歸基本步,向第一個喝中國茶的外國人,和出產茶葉的中國,致敬.
我們始終不是外國人,很少會有媽媽的home-made scone吃,會吃到的場合大多是在酒店afternoon tea.也許是它的外貌不漂亮,吃得太多會太飽,通常都不大受食客的青睞:比方說,下午茶中吃剩最多的,往往是那幾件鬆餅.很多人不會發現要弄一件好的鬆餅,其實很難.我就未曾在香港任何地方吃過滿意的鬆餅,直至今天.
小小的一件鬆餅,店主會先放進焗爐徹底番熱直至乾身,之後才送給客人,更打破了鬆餅要拌以jam和cream的cream-cake食法-也好,可以更心無旁騖的欣賞面前這件小小的,不顯眼的鬆餅.輕輕切開,鬆餅的濕潤度剛好,略厚的外層香脆富牛油酥香,中心卻是濕得來不黏口,乾得來未層碎成一塊-即是剛剛好-的質感.入口帶點像蛋糕的蛋香甜,間中咬到一兩粗條的薑絲,為溫和的鬆餅味加入一陣醒神的辛辣,也同時豐富了口感,非常對我愛辣薑的口味,真的非常不錯.當不捨的吃下最後一小角放涼了卻依然香脆得足以令不少酒店餅點師傅汗顏的鬆餅後,我才驚覺:原來甚麼都不下的鬆餅,其原味可以如此美妙.
碰巧有一'食家'也在今期的飲食週刊大贊這裡的鬆餅是全港第一,雖然一向不算太buy她的’全世界最好/差/抵食推薦,但在鬆餅這一點,我可是相當認同她的說法的.
鬆餅好吃自然受客人歡迎,當一批賣光後,店主就會在小廚房焗製新一批補充.不過口味和之前的未必一樣,像我那天吃到的ginger scone,賣光後就被新鮮的無花果鬆餅替代了.所以會吃到甚麼口味?要看店主feel like baking甚麼了.
聽到店主說有綠茶芝士蛋糕快將要出爐,就點了一件.蛋糕沒有華麗的賣相,充滿有home baking的親切味道.那蛋糕可能因太快從焗爐拿出而'set'得不久,所以還帶點濕潤,中芯還呈性感的流心狀,好漂亮!味道更是充滿驚喜:鮮綠色的蛋糕充滿抹茶的香氣,沉實內斂而不會過甜,充滿回甘;忌廉芝士打發得鬆化極,輕輕的甜膩味從抹茶香當中滲出,卻未有蓋過抹茶的淡麗.最喜歡那牛油餅碎底-口感酥脆,凸顯了糕身的鬆軟,牛油酥香也是恰到好處,個人非常喜歡.
聽店主說這蛋糕採用了來自京都的高級抹茶粉,茶香才會如此濃郁不化.單是這點對蛋糕材料的重視和要求,已勝過不少餅店.如果說scone是全港最佳,那這一角小小的抹茶芝士蛋糕,肯定也會是全港最美味,最濃郁,最有心絲的芝士蛋糕.
實在太喜歡這地方,所以第二天的週末又晃了過來.
不過也許是茶室最近嚗光率高了,也因為受食家大力推薦,週末的茶室居然是全院滿座!不停湧進的客潮令小廚房難以消化,所以店內外不是坐滿了人,就是站滿了在拍照,等候點茶的客人.眼前那插針不入的盛況固然令人高興,我也樂於看見喜歡的地方受港人歡迎,但看見本來悠閒的地方突變得水泄不通,我更懷念第一二次那恬靜的茶室-喝茶,並不只在那杯茶本身,更在於四周的氣氛.任你那杯茶如何甘甜,要是四周都站滿了人客,要和隔壁的客人肘碰肘的坐著,始終不是味道,也失卻了喝茶本來的慢活感.
茶就像是一本好書,都需要時間細嚼品味.速讀速飲不是不行,但現實生活已經夠逼人了,為甚麼連週末,也要逼得自己太緊?這樣喝的茶吃的餅,除非你的想像力真的如此豐富,否則怎樣也和’悠閒’兩字沾不上邊.
還是喜歡在平日下午過來,享受茶室的恬靜-沒有死線趕逼,沒有時間限制,放鬆繃緊的四肢,讓生活的煩悶伴隨那熱茶中的漩渦,攪動,迴旋,最終消失不見.
Teakha 茶。家
上環太平山街18號B鋪
http://www.teakha.com
---
也請Like一下彭彭聲的Facebook Page,以及關注彭彭聲的微博!
0 意見: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