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Western food.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Western food. Show all posts

Tuesday, October 11, 2011

八號風球的芝味 - The Classified

因為八號風球,所以多了天公眾假期,可以趁機休息一下.直到中午時間,眼見外面的風雨不大,就決定出外在家附近吃個午餐吧!


來到上環荷里活道的The Classified,是區內少有營業的餐廳.

Saturday, October 01, 2011

與六小姐的華麗約會 - Madam Sixty Ate

一直很想嘗試這間位於灣仔的型格歐陸餐廳,今天晚上終於有空檔,就馬上致電訂位,沒想要到餐廳早以爆滿,不過Bar還有空位,聽說也很舒服不比用餐區差,也就約定了這天晚上和六小姐的華麗約會! 


Sunday, September 04, 2011

未出發先興奮 - Linguini Fini

位於中環的Linguini Fini,是我非常喜歡的一間意大利餐廳:食物好吃,價錢超值,環境不錯(就是音樂吵了點);雖不設加一,服務卻相當好,我更不太受不設訂枱的限制影響,所以是一間我常常想往那裡鑽的餐廳.

(彭彭聲之前的LF食評可看這裡)


它起初只在星期一至六營業,令我每逢週日都有點失落.但自九月四日起週日不再休息,更提供brunch menu選擇,愛吃早餐的我當然不會錯過!

Sunday, August 28, 2011

我和意大利的第一次 - Grappa's Ristorante

每個人都有他們的第一次,而我和意大利..餐的第一次,就是在太古廣場的Grappa's


這位於廣場地下的半開放式餐廳,自有記憶開始就一直在那裡.小時候不懂得吃,家人帶我吃的第一餐意式食物,就是在這裡-未聽過甚麼Al Dante,也不知手造意粉是甚麼;當時只是單純覺得,這個很肉酸的黑色麵條,為甚麼比平時吃的好吃那麼多?為甚麼會吃得連牙齒都變黑?

Friday, August 26, 2011

熟悉的味道,喜歡的味道 - Morton's The Steakhouse

近年不少扒房紛紛進駐香港,有的以牛扒產地為賣點,有的標榜dry-aged處理.家人到訪過Shore,之前也嘗過新開張的Manzo,覺得那加拿大牛扒雖然炭燒香十足,肉味卻乏,令我們不甚滿意-還是喜歡美國牛扒那濃郁的肉味.這晚家人有鋸牛扒的雅興,便一行三人,到了尖沙咀Sheraton Hotel的Morton's The Steakhouse


搭上扒房的獨家子彈電梯,我們來到燈光陰暗的Morton's.樓底偏矮,客人不少,所以有點吵.裝潢十年如一日,和記憶中的一模一樣.

Thursday, August 25, 2011

就讓我一直糜爛下去 - Wagyu Lounge

早上人在中環,想和終於鬆一口氣的家人來個brunch.雖然中環西餐廳林立,但一個好的早餐地點還真難找:先是不少餐廳都開得晚,很多也只在週末供應早午餐.更不想再去試過的Frying PanBrunch Club.經過一輪搜索,鎖定位於奧卑利街的Wagyu Lounge


它在Flying pan落幾個舖位,和附近的Wagyu屬同一集團.內部比想像中大,也滿舒服的,唯獨是因為它正身為飲酒的lounge,所以梳化和枱的高度不太適合用餐.

Saturday, August 20, 2011

無敵海景 - 海龍王

這天傍晚受海洋公園的邀請,出席位於夢幻水都內的海龍王餐廳試食夜,真的非常榮幸!


漫步接近樂園入口,看見的除了非常多國內同胞,還有感覺陌生的建築羣.記憶中上一次來這裡已經是好幾年前的事,其間樂園曾經裝修擴建,現在的早已和記憶中那相去甚遠.

Friday, August 12, 2011

你當我是浮誇吧 - Sevva

在文華廳吃過非常滿意的午餐,覺得意猶未盡的我們想找個地方來個下場,喝杯東西.

在中環走來走去,最終還是去了位於太子大廈的sevva,一嘗做闊太的滋味!


Sunday, July 24, 2011

不太可靠的鬍鬚佬 - Pizzeria JACOMAX

這天要早點吃lunch,想起永樂街有間新開的薄餅店叫Pizzeria JACOMAX,標磅做正宗的拿玻拿pizza,就去了嘗新。
鋪頭以鮮橙色為主題,加上大鬍子招牌,在以沉色為主的上環街頭相當搶眼。但店子細小,單是薄餅爐已佔了一角,到達時更是坐滿人,要先在高枱坐。

Thursday, July 21, 2011

比蒂的前衛廚房 - Bettys Kitschen

關於Bettys Kitschen和其創辦人Alan Yau的背景,已有不少雜誌報導提過,珠玉在前,不再重覆。今次想單純從顧客的角度,談談對這間餐廳的觀感。
中午十二時到達位於中環ifc二樓的Bettys Kitschen,餐廳內已有幾枱客人在用餐。幸好餐廳接受walk in,但因訂座情況緊張,必須於一時讓座!

Wednesday, July 20, 2011

老師的咖啡 - The Garden Cafe

前天很「早」才上床,第二天又晨早爬起來工作,自知頭腦不清醒會影響表現,所以盤算在上「學」途上的咖啡室停停,買杯咖啡,叉叉電好上路。

名叫The Garden Cafe 的咖啡店不是第一次來了-不久前還在附近讀書,間中也會來這裡開飯;也因為有兩位很敬重的老師習慣來這裡偷啡,總覺得這間她們喜愛的小店頭上戴着個美麗光環。今早未能像兩位良師般悠閒地嘆咖啡,只能匆匆而去,實在可惜。

步進小店,友善的咖啡師迎來打個招呼;急忙點了杯skimmed latte外賣,他動作也跟著快,淘好錢那刻咖啡就準備好;多得他,我也順利準時上「學」去。

Tuesday, July 19, 2011

Benedict with Beer, anyone? - BRICKLANE

Was here for a friends' gathering. There are people in your lives whom you cant shut your mouth when you are with them, and there seem to be always new stuff to share and laugh about. The clock seems to tick a thousand times faster, and time always run short when you were with them.

 

西環的後花園 - The Village

雖然不算西環人,卻因樓下有小巴一路向西,所以經常落西環嘆點心飲奶茶。

西區出名舊樓多,是老人區,環境不好;誰不知原來在食店林立的厚和街尾,也藏有一間清幽脫俗的咖啡店...
 步過港味濃郁的街頭,經過茶樓、泰國菜、串燒店後,就能看見門口佈滿花草的The village;其綠化的門口和兩邊的唐樓互不搭弦,店內的悠閒氣氛好像並不屬於這個老區..

Sunday, July 17, 2011

市場傳出,是消息或謠言? - The Market

終於也來了.

聽過看過太多關於這市場的消息,甚麼都是假,自己來試試就最真.
這天要多謝食友Kent出手幫助,終於可以前往一試,就讓我來做個mythbuster,用舌頭證實市場謠言是否屬實...
 預早到達酒店,市場外已站了不少同樣心急的客人。
好不容易終於放行,就先進場先走一圈,除了滿足相機外也想偷步,一窺神祕市場的全貌!

Saturday, July 16, 2011

深夜,依然閃耀 - Glo

個人很少一週去同一餐廳兩次,這次是非常例外:因為要把握難得的HK restaurant week,雖然約不了食友也要做次獨行俠,試試只做一週的特別餐單!


晚上的上環格外冷清,獨自走過還有幾店營業的海味街,終於回到了毫不起眼的酒店。

Friday, July 15, 2011

The Rolling Tongue - Linguini Fini

向來喜歡吃意大利菜的我,自從得知位於中環的新商廈The L Place,除了港土茶記外還有另一間走輕鬆路線的新餐廳叫Linguini Fini,食物質素相當不俗,但價錢卻是非常合理,在美食林立的中環地區依然極具競爭力。

我一直在盤算何時能騰出一個下午去親嚐,卻有幸受Mr.G邀請出席共進午餐,一次過能夠試到不同菜式不但之,更能認識餐廳背後的理念和各種菜式的煮法,機會難得,也在此再次表示感謝!:):):)
中午時的LF全場爆滿,客人以附近上班一族為主,看來餐廳開業不久已贏得口痺。
餐廳的招牌為一正在滾出舌頭的滾軸型意粉機,簡約年輕又搶眼,和店內輕鬆的用餐氣氛非常配合,而其收費也令人吃得’輕鬆’,連我等窮學生也可負擔得起.不會給人任何壓迫感。
是日由Mr.G拍牌點菜,我只需要等吃,哈哈哈!!!
最後頭盆要了五個,意粉要了四個,主菜要了兩個,外加甜品兩款。

Wednesday, July 13, 2011

海傍閃耀超新星 - Glo

在西區住了二十年,素來對德輔道西向上環方向一段,統稱為鹹魚欄的部分,感覺不佳。面向電車軌的一方滿是海味鋪,望向海傍的街道更是被渠臭鹹香四味夾攻,就連平日坐車經過,那鼓濃烈的腥味都臭得叫人閉氣,恨不得馬上離開。但今次,為了一間夾在唐樓和海味鋪之間的新酒店內,最近深受幾位食友力捧的創新西餐廳,就算周邊如何咸臭腥亂,也顧不得了..

雖然西區為本人主場,但這間酒店位置吊腳非常仍然難找。無論由上環或西環出發,都要摸一陣路才能到達。要不是酒店門口有個醒目的招牌,還真令人誤會這又是另一間由唐樓翻新的服務式住宅!

這間酒店前身應該是舊商廈,所以不像別的酒店能夠有廣闊而充滿氣派的大堂,一步入去的電梯’大堂’更是細得只能站五六個人。但坐電梯上到一樓,卻又有另一番天地,glo就在右手邊!


進入餐廳,環境遠比想像中的迷你和窄長,座位只有三十個,幸好客人不多,否則一定會很嘈吵。在場的侍應只有一兩個,但已足夠控制場面。

Tuesday, July 12, 2011

上環新法現 - agnès b. CAFÉ L.P.G.

工作到頭昏腦脹,這是身體向腦袋發出它快將崩潰的警號。這時必須要放鬆一下,喝杯咖啡,吃點東西。離家步往有不少咖啡小店的上環,想起新開的agnès b. CAFÉ L.P.G.正正在The classified的隔壁,就決定去試試。


Saturday, July 02, 2011

獨樂食,不如眾樂食 - La Parole

古語有云:以食會友.亦有云:獨樂樂,不如眾樂樂.有甚麼開心得過可以與幾位同樣對美食有passion的食友見面?我在'食'方面向來是'獨行俠',不是因為我個性孤癖,但實在苦無同channel的食伴.


能夠找到同channel的食友,carefree地在'食'方面作深入的分享和討論-無論是'覓食'心得方面的交流,對美食知識上的分享,又或只是在'食'這一範疇上談談天,都已經很令人興奮,有一種'you are not alone'的感覺.


所以說:獨樂食,不如眾樂食,是真的.



這次選擇在上環的la parole聚餐,genre是我較少去的法國菜館-不是因為我不喜歡吃,相反的其實我很喜歡嘗新,但一直覓伴不果-所以對我而言又是另一新嘗試.


週末也有lunch set,其實已經包括頭盤或湯,主菜,甜品和餐飲,但我們也想嘗試多幾款甜品,所以就問侍應拿set dinner的餐牌,打算吃完正餐再a la carte點幾個甜品.

set lunch有數個主菜選擇,有牛有羊有雞也有素食的選擇,我其實很想選羊的,但一見到有沙律就會有強烈慾望想吃菜,最終還是要了個xxl salade;頭盤也因此放棄了carrot salad and spanish ham而要了green pea soup,沒那麼單調整頓午餐都是在吃菜嘛.



大家都點了自己的選擇後,侍應先放下麵包籃和餐前小吃.客人對麵包的第一印象,大多取決於其溫度.可惜的是,這裡的麵包未有被翻熱,大家摸著冷冷的麵包心中都已涼了一大截....

而用來搽麵包的牛油用漂亮的容器盛載,可惜因為從冰箱拿出來所以出水,樣子不討好;本身也沒甚麼油香.


麵包有三款,有淡黃色,表面帶麵粉的小豬仔飽,也有像切片法飽的,還有一款有混有合桃碎的麥麵飽.我只嘗了最後的一款,覺得麵包有隱隱約約的酸味,猜想這是sourdough麵包,但比起我從前吃過的又有點過硬和乾.不過個人很愛果仁,所以合桃碎為這片麵包加添了不小分數.其他食友有吃到另外幾種麵包,意見都是只一般.

大家都讚歎不已的,反有是附送的Olive Toast。小小的薄脆多士片上面放著塑成橄長狀的黑橄欖醬,和切半的小蕃茄.賣相不花巧,味道卻非一般。橄欖醬非常非常香,並不油膩,外表看似濃杰重味,吃來卻反而輕怡又清新,橄欖的餘香也會留在口腔內久久不散.加上甜美不酸的番茄,組合簡單卻好吃極了,我們甚至要叫侍應再拿多一點來呢!

望著無人想再碰的麵包籃,幸好大家的頭盤很快就送上.我是唯一一個要Green Pea Soup的,青綠色的湯以泡沫蓋住表面,輕盈的湯泡沫與底下的杰湯成口感成反比,加上少許切碎的香草,質感頓時豐富起來.湯喝來完全沒有常見的豆澀味,味道微甜的,也香,輕輕盈盈的不知為甚麼很醒胃,完成整碗也未覺飽滯,也對之後的沙律主菜更期待了.

賣相漂亮的就是其他食友的頭盤-carrot salad and spanish ham了.餐廳很有創意和心思將混合了酸醋汁的蘿蔔切成幼絲,再將之盤成圓盾狀,以薄脆和火腿蓋面,賣相極像一朵正在盛放的花.加上碟上成一直線的黑橄欖和長葱,碟面佈置充滿大自然的感覺.

主菜我選擇了xxl salade(big vegetarian salad)-要以超大碗盛載的它菜如其名,份量真的很驚人!這個素菜沙律用料非常豐富和多樣化,表面以切成極薄片的蘿蔔和青瓜覆蓋,底下有butter lettuce及車里茄等等,軟硬爽脆口感俱有.單論口感,它可是非常豐富的,但可能因為沙律dressing是單調的紅酒醋汁,毫無異議比杰身的dressing如caesar健康,但味道只是得個酸字,但不香,強烈的醋味也蓋過了蔬果的天然味道,所以第一啖沙律尤是可,第二三啖很快開始覺得單調.加上這沙律份量大,吃極也未見底,但啖啖都是差不多的東西,吃著吃著,真的很悶.


但我畢竟是愛吃菜愛到發瘋的菜痴,所以還是盡量把整個沉悶但健康的沙律吃完.終於成功後,我的驚人胃納應該也嚇到了侍應,因為她在拿走我的巨型沙律碗時也驚訝地表示,很少顧客吃得完這個加加大碼的素菜沙律...看來我的胃真的是個無底黑洞來的...

set lunch其他選擇也包括lamb chop,煎得剛剛好生熟的羊聽說帶羊酥味,也香,配菜的potato gratin也香甜軟滑.要不是素菜沙律實在太吸引,愛吃羊的我可是一定會點這個的!

也有Basquaise Chicken and Polenta可以點,但點了這款主菜的食友表示,這看似普通的煎雞居然帶黑毛豬的質感和味道,真神祕!



受不了羊酥味的也可選擇煎三文魚.食友的Pan-fried Salmon Mix Vegetables and Chicken Juice,聽說魚油豐富,但肉質不夠軟滑.這也是我不多敢在外點煎魚吃的原因,因為很多時都會把魚煎得過頭變粗,魚味魚汁盡失尤是可,連嚼起來也像橡膠般,光是想也覺得恐怖.

主菜稍稍令人失望了,大家立刻像希望投放在最後的甜品上.本來set lunch有甜品或Assorted Fruit Plate的選 擇,大家不約而同要了生果,為單點的甜品去預留胃納!要把生果盤擺得吸引其實很難,這裡用上長碟盛載切成細粒薄偏狀的生果,將之舖成立體3d狀,心機可 嘉,雖然賣相不知怎的硬是覺得有點怪...但幾款生果都新鮮爽甜,包括有我最愛的火龍果,其他都屬夏天消暑'涼'品,更以少許切絲的basil leaf點綴,除了裝飾外也為鮮甜的水果增添一份幽幽清香,證明餐廳在細微處都有落足心機!


最後來都叫甜品的環節,在問了侍應那幾款最受顧客歡迎後也就聽取意見,點了三款分著吃.


根據侍應所說,這裡最受歡迎的是Chocolate Souffle in 2 recipes and mango mousse.心中對梳乎里這種甜品有一定期望和印象,但拿來的卻是一碟三件好像風馬毫不相及的東西.

根據侍應所說,這裡最受歡迎的是Chocolate Souffle in 2 recipes and mango mousse.心中對梳乎里這種甜品有一定期望和印象,但拿來的卻是一碟三件好像風馬毫不相及的東西.所謂用兩種做法的朱古力梳乎里,原來就是放在souffle cup裡的疑似馬拉糕,以及在旁的疑似心太軟.

一 般的梳乎里會有又鬆又軟的質感,全因為在製作過程中incorporate大量空氣,空氣在焗爐中受熱膨脹才能'撐'高souffle,所以真的要即焗即 吃,否則空氣一冷卻,梳乎里就下塌到'一敗塗地'.本來看見這個放在souffle cup的的chocolate 'souffle',動作也加快幾倍以免誤了好時晨,但看見它經過幾分鐘都絲毫不動,就知出事了.果然,用刀一切就知這和想像中的完全不同,質感未至死 實,但一定不會鬆軟,反而像在茶樓才會出現的'馬拉糕'質地.吃來也覺得可可味不夠濃,其半濕偏乾的texture更令我想起一種在超級市場有賣,只可一 大排買過的'日本進口'朱古力蛋糕.,總的來說,這個souffle,很令人失望.

之前的梳乎里名不乎實,我們對另一個'souffle'也不敢抱甚麼期望,更打趣說它可能會是心太軟蛋糕....果然,一破開cone狀的pudding,少許朱古力醬緩緩流出.

如此景況沒可能是梳乎里吧,但若說它是心太軟,又不夠流心,所以叫它做二不像好了.二不像的味道是幾好的,起碼朱古力味比剛才的梳乎里濃郁和沉實,但不足夠令人'嘩'一聲.

記 得很久很久之前,試過在家附近的wildfire晚餐,正餐後差不多獨自ko了一個朱古力味極度燶郁,甜度濕潤度都剛剛好,就連伴碟的雪糕都好好味的 chocolate caramel pudding,遠比這個出色.不過這款甜品已經off menu良久,自己也不能再像從前那樣吃得放縱但暢快...如此美味和豪情,只能在回憶中尋覓.

這個甜品中最好吃的,反而是mango mousse.mousse打發得輕盈,頂部的泡抹質感像綿花糖,但味道卻是濃郁的芒果味,啖落還有點像熱情果或青檸的微酸與之平衡,很清新怡人,但問題是很杯口太細,難用羹'畢'來吃.

第二個吃的是Banana and Chocolate Crumble. apple crumble是我最愛的甜品之一,這個用香蕉和朱古力取代蘋果,但上面同樣是以牛油和麵粉磋成的脆脆,底層是香蕉與朱古力醬.表面有粒黃色蕉狀物體,還以為是杏仁糖之類的硬糖,但原 來是普通夾糖那種軟糖,是令人想像不到...

香蕉是會一焗就出水的水果,所以這個不能避免地濕潤,感覺不太良好.雖然說香蕉與朱古力的味道應該是絕配,但這個未是想像中那麼濃味,反而香蕉味完全 搶過了頭.頂上的crumble不多,脆度也只是一般,整體來說和軟稔香蕉的質感未能成強烈對比.整體來說,也只是一般.

最後才吃Strawberry pancake with homemade strawberry jam,所以早以攤凍變硬了,要切開也得花點力氣,也有點'爆餡',不美觀.crepe的味道普通,甚至和在街邊買到的日式可麗餅差不多,變硬的餅邊反而帶點煙韌,更得我心.strawberry jam雖然是自家製作,但味道沒甚麼驚喜.
伴碟的雪糕球只是雀巢貨式,奶味不足,令人提不起勁去吃-其實在這種規模和檔次的餐廳,用稍稍高級一點的雪糕,應該不會影響盈利太多吧,但可大大改善留給客人的印象.

總括而言,a la carte的甜品無一不令人失望,反觀set lunch的甜品選擇bounty in a glass,雖然只是朱古力mousse加雪糕,但好像還有水準...或是我們都一廂情願地期望過高了?

最後,因為實在太飽,所以也沒有點餐飲,對著餐廳奉送的leonidas朱古力片也沒勁.


個人對這餐廳的評價就是:不是不好吃,但好像越minor的就會給人驚喜(如olive toast!),但主菜,甜品都只是普普.但正如開首所說,和志同道合的食友共進午餐,大家對'食'方面的交流,才是這餐的重點.希望和幾位食友能夠再聚,延續是次的快樂時光!


La Parole
上環文咸東街22-26號柏廷坊3樓
3/F, The Pembertion, 22-26 Bonham Strand, Sheung Wan

食到發火的窩夫 - Green Waffle Diner

七月上旬(悶熱)



自問算是個有耐性的人,極少會因為食物來得慢而發火(來得太快就真的可能會發火,最怕吃得趕頭趕命!),但這次我再也忍不住發了一次火!

事情源起自有天下午大約四點多,我們來到中環的green waffle diner吃個也不知算午餐或晚餐的一餐。坐下,在研究了菜牌一陣之後,就點了一份Egg Benedict on waffles, Katherine's Breakfast和果汁及沙冰各一。


店員先遞上滲著檸檬味的冰水,喝來頗消暑。聽著聽著從半開放式的水吧傳出的沙沙聲,兩杯新鮮製好的果汁及沙冰不久就送上。

標榜是新鮮的奇異果汁應該加入了碎冰一起打,所以喝來感覺比奇異果帶冰粒的質感,味道是天然生果的鮮甜,很不錯。

我的rocket fuel是以芒果,菠蘿及青檸汁搞拌而成,喝著這個就令我想起從前在cafe打暑期工時天天弄smooties的時光...哈哈,那段時間雖然辛苦,但經歷過的都很特別.回到正題,這杯沙冰的質感均勻,不會像我從前搞的那些,不是乾到起一粒粒冰,就是未喝已經溶掉一半.這杯smoothies乾濕剛好,質感來說是名副其實的’沙冰’,只是味道略嫌單調,只是一味甜帶少許青檸的酸味,可能加入一點點肉桂之類的香料會更加增強其層次.



一心想等等主菜,所以飲品都只喝了一半就先放在一旁.但等了又等,連本來冰多個水的smooties都溶到變得水汪汪,主菜還是未來.心中的怒火開始升起,這時katherine's breakfast先到,有一碗以yogurt蓋面的水果,以及半份全麥waffles.後者真的是新鮮出爐,熱辣辣也極香.


我想先等另一份主菜都準備好才一起起動,所以一直對面前的只是眼看手勿動.但等了五分鐘,十分鐘,十五分鐘....應該不用太多時間煮的egg benedict卻遲遲未到,望著眼前本來熱辣辣脆卜卜的waffle攤凍,被自己的倒汗水浸濕變軟,心中真是....,我一年前在這裡曾經點過同一個菜,也因為遲遲未到已激到我要堂食變外賣,龍肉都激到食之無味!


此時我的怒火再也按不住,捉住店員向他反映上菜速度慢的問題,得到的答案居然是: 窩夫機只得兩部,所以出餐會比較慢.甚麼?這究竟是理由或籍口,大家可自行判斷.總之我當日所見到的是,當時店內並沒有其他新客人在我們之後,我們之前的客人也沒有其他點了的菜還未到,即是廚房應該只有我們這枱的order要清.弄一塊waffle,是否真的要那麼久?


好了,剛才店員的解釋是'店只有兩部waffle機',但相信這店早已以waffle打出名堂,生意不成問題,那單憑兩部機又是否足夠應付如此大量的order?是否應該考慮購入多一部機或盡量縮短製作時間呢?這種問題出現在新開張,還未摸清客路的店完全情有可原,但出現在像gwd這已經站得住腳的....不太令人接受.


發完火,也叫店員像那早以攤凍的waffle重新翻熱,真正開動吃晚飯.(等得來,原來已經天黑了.)
平心而論,這裡的waffles確是做得算有水準的.比起平時街頭吃到的'街坊'格仔餅,這個水準當然高幾班,沒那麼'空氣'不但之,烤得外脆內軟,每一啖都充滿麥味,也比較飽肚.



幸好我的katherine's breakfast只有半份waffle,否則加上同樣飽肚的一大碗切粒蘋果,香蕉,芒果等等幾種生果,一定飽到爆.現在真正的早餐當晚餐吃,所以'督下督下',慢慢的可以吃得完,各種生果新鮮爽脆的也好吃.



另一邊廂的egg benedict,將平時的兩半english muffin換成一整片waffle,上面放著兩隻poached eggs,ham及hollandaise sauce,一旁還有一堆炸薯塊.蛋煮得半熟,蛋黃一督即流,生熟度剛好;但hollandaise sauce有點太淡,可能是落牛油和喼汁時輕手了吧.底下的火腿也太咸和太肥,和整片waffle一樣,多得吃不下.但在旁的potato wedges真的炸得很香脆,薯味濃郁,加上是切得細細粒粒的bite size,叫人吃不停口.


但,無論食物質素如何,如果客人只是叫件小小的waffle就已經要等上三十分鐘,這不合比例的等待時間,在生活節奏明快的中環,尤其趕客.至少,它足夠趕走我這個本來不怕為食物等待的客人.


一年前我被它激過一次,這次又是如此,唉.個人覺得有關方面真的要正視這個問題,否則客人趕下又走一個,鬧下又走一個,全部都一吃不回頭的,那重得了?


Green Waffle Diner
中環嘉咸街35-39號嘉豪大廈地舖

Related Posts Plugin for WordPress, Blogger...